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老英雄没走,只是归队了,找他的战友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逝世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缅怀。12月20日23时15分,张富清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1955年1月,张富清带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选择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工作。这位战斗英雄深藏功名60多年,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一)
张富清最近一年都在武汉接受治疗。老人的小儿子张健全忍着悲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大约10天前,父亲进入昏迷状态,无法与人交流,也没有留下遗言,“离世时父亲走得很安详”。
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深藏功名60多年。在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张富清的事迹才被发现。
今年64岁的张瑞祥在来凤建行宿舍干门卫工作已有十几年。2018年之前,张瑞祥只知道,穿着朴素的张富清是建行的一名离休干部,但他又不像一个离休干部。“他早上经常和老伴一起出来买菜,我问他早饭吃什么,他总是说吃两个馒头。”在他眼里,张富清的生活简简单单,“吃得简单,为人处事也简单”。
张瑞祥向记者回忆,张富清作息很规律,“之前身体好时,常常和老伴一起下楼买菜”。张富清在门口看到张瑞祥,总是和他打招呼,聊聊家常。直到张富清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张瑞祥才知道,经常和自己拉家常的张富清竟然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英雄。
2018年12月3日,那是一个让张健全难忘的日子。他到来凤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询问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具体要求。回到家中,张健全问:“爸,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需要如实上报个人信息,你什么时间参的军、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
在张富清老人家里,有个古铜色的皮箱,他已带在身边60多年。皮箱锁头早就坏了,一直用尼龙绳绑着。依着父亲的要求,张健全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皮箱,把里面的一个布包送到了县人社局。
打开一看,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报功书,讲述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张富清一年四季几乎都戴着帽子,不是因为怕冷,而是因为头部创伤留下后遗症,变天就痛。老伴孙玉兰只见到张富清满身的伤疤,“哪里知道他立过大功哦。”“从立功记录看,老英雄九死一生,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负责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人员对张富清的战功钦佩不已,更对老人多年来的“低调”十分不解。
张富清深藏功名60多年的事迹被发现之后,多家媒体前去采访。那段时间,张瑞祥总是看到记者到小区采访,他一打听才知道,都是来采访张富清的。那时他才知道,张富清竟然是位大英雄。张瑞祥也曾想和张富清聊聊曾经的往事,但老人总是笑笑,不愿细说。
军旅作家钟法权为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张富清传》,曾深入陕西洋县、湖北来凤县,走访张富清出生、成长、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张富清身边亲友、同事和战友。2019年和2021年,钟法权两次前往张富清老人家中采访。钟法权告诉记者,张富清话不多,每次采访,只要谈到他的功勋事迹,老人都是简短回复。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张富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长江日报驻京记者至今记得老人被授予勋章当天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这个荣誉应属于为党、为人民、为共和国牺牲了的烈士。今天,我很想拿着这个勋章,告慰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想勋章应该属于他们。”
(二)
1955年1月,陕西洋县人张富清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离休后,张富清一直和老伴以及生病的大女儿住在建行宿舍。
“老人家里非常简陋,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家。”钟法权直到现在仍清晰记得,站在张富清的家里,他半天没有缓过神来,眼前的一切都颠覆了他的想象。
2019年6月,钟法权第一次来到张富清位于来凤县的家中采访。张富清居住了30多年的建行宿舍是一个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站在小区楼下,钟法权举目四望,大多数人家都力所能及地进行了装修,房间窗户基本换成了不锈钢防盗网,唯有二楼的一户人家,还是原始的钢筋防盗网,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看上去锈迹斑斑。钟法权后来才知道,这套最旧的房子,就是张富清的家。
房子没有电梯,钟法权步行到二楼,一眼就认出了张富清家,“木门上方悬挂着‘光荣之家’”。走进屋里,钟法权感受不到任何现代化气息,里面还保持着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
房子里的地板,不是瓷砖,也不是木地板,还是最早的水磨石地面;桌子椅子柜子凳子都是木头的,从样式上看,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沙发是人造革的,光滑发硬;客厅面积比乒乓球桌面大不了多少,摆放着一张双人沙发,一个电视柜。
钟法权说,老人家里唯有两样东西能体现出曾“现代化”过——一台收录机和一台20英寸的电视机。张富清告诉他,那台收录机还是大儿子张建国结婚时购买的,后来儿子不要了,张富清拿回家当宝贝一样收藏着,收录机上用一块防尘的红布精心地遮盖着。
钟法权还看到,一张老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以及一个用了近50年的搪瓷茶缸、两本字典。字典封面均已发黑,看不出当年的颜色。张富清告诉他:“两本字典一本是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买的,四角号码字典是在武汉上学时买的。两本字典是我的老师,是它们教会了我认字,让我由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变成了可以读书看报的识字人。”
那次前往来凤,钟法权得知曾有一位广东老板提出,想给张富清换一套好一点的房子,但张富清坚决拒绝了。他说:“我这老房子挺好,没有感到哪儿不好。”
2021年,钟法权再次来到张富清家中采访。时隔两年,彼时老人已获“共和国勋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但他依然住在那个老房子里,没有任何变化。
“在张富清的人生字典里,始终以清廉为本。”从张富清老人家中采访回来后,钟法权写了一篇《陋室记》。他写道: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家具是过时的、陈旧的,但在这两居室的房间里,无不是张富清平凡普通而又坚守初心的人生浓缩。
2019年9月29日,张富清在北京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长江日报驻京记者当天在老人住处采访时,他反复向记者强调,“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那天中午,老人吃了一个馒头,还吃了一点菜。
(三)
1955年到来凤县工作后,张富清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为了带头示范,他让爱人孙玉兰从自己分管的三胡区供销社下岗,让大儿子张建国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当知青。
“父亲走得太快了!”21日下午,张建国谈起父亲时抽泣着说。张建国近日一直在来凤陪护母亲,没能在最后时刻陪在父亲身边,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对此深感悲痛和遗憾。
21日晚8时许,张富清的遗体回到来凤。从武汉到来凤县城600多公里,一路上,父亲的形象如同过电影一样在张健全脑海中浮现。
面对选择,张富清没有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到阔别多年的陕西老家,而是怀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憧憬,从武汉一路向西,来到地处偏远、人才匮乏的来凤县。“我了解到恩施是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来凤又是恩施最艰苦的地方,所以我就来了。”在来凤,张富清奔波于最穷的乡镇,在遭遇干旱时,他带领老百姓进山找水;为了给没水没电没路的高洞山区修出一条路,张富清又当了一回突击队员,他带着炸药上了悬崖。4个月后,高洞山区结束了不通路的历史。
“他不是我们来凤人,却愿意来我们来凤,帮我们修路,带着我们过上好日子。”张富清老人的很多事迹,张瑞祥都知道,“我都是从街坊四邻那儿听说的,也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张富清老人的新闻。”采访时,张瑞祥提醒记者:“你们年轻人,就是要向张富清这样的英雄学习。”
“老英雄没走,只是归队了,找他的战友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逝世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缅怀。“英雄就是无私奉献、不畏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也是令人敬佩的人。”辽宁大连的一位小学生写道。山东德州的一位小学教师说,“我们崇尚英雄、争当英雄,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引导孩子们向军人学习、向英雄学习,继承革命光荣传统,把英雄主义精神的种子深植青少年灵魂血脉。”
张富清走了,从歌剧《张富清》、秦腔现代戏《张富清1948》、话剧《张富清》、电视剧《功勋》等,到图书《张富清传》《平民英雄张富清传》《本色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好榜样:张富清》《初心:向共产党员张富清学习》等,到歌曲《坚守》《永远的本色》《爷爷的军功章》《战友,我想你了》《老兵的本色》《记得》等,都仍在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着张富清的故事。
“爷爷的军功章,一辈子悄悄藏。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落下泪两行……”《爷爷的军功章》是以张富清的事迹为灵感创作的一首歌曲。质朴的语言、深情的歌声,道出了老英雄的无悔选择。曲作者刘翔告诉记者,在张富清精神感染下,《爷爷的军功章》只用了三四天时间就完成了词曲的创作。
站在张富清孙女的角度来演唱《爷爷的军功章》的万莉,是j9九游会官方网页版的一位青年歌手。她说,这首歌从孙女视角看爷爷,更加朴实更加温情,如话家常。如歌中唱道“爷爷的军功章,从不对别人讲,左邻右舍见到他,和蔼可亲又慈祥……”张富清给大家的永远是一种朴实的老爷爷形象,但也恰恰是隐藏功名的老英雄光芒闪耀的地方。
67年前的冬天,张富清带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从武汉动身,一路向西再向西,转业扎根湖北最偏远的地方,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67年后的冬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张富清又从武汉出发回到了第二故乡来凤。
来源:http://www.wuhan.gov.cn/zjwh/whrw/202212/t20221222_2117745.shtml